奮進新征程,展現“靜安范”!為呈現靜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區樣本的生動實踐,靜安區融媒體中心特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共話中國式現代化靜安生動實踐——2023靜安街鎮書記訪談》,邀請14位街鎮“一把手”談經驗、謀發展、話未來。
(資料圖)
今天刊播
北站街道篇——
《蘇河左岸 魅力北站》
打造“紅色引擎”
探索蘇河黨建新實踐
位于蘇河灣中心42樓的蘇河灣黨群服務中心高度近200米、面積近2000平方米,作為上海最高的云端“紅色引擎”于今年正式在北站亮相。
黨群服務中心采取“央地共建”模式,根據“組織聯設、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促”的原則,由北站街道黨工委和華潤置地華東大區黨委共同運營。
中心內部設置“初心啟航”“紅色蘇河”“潤心學苑”“青年驛家”“一網通辦”五大功能服務區域,常態開展“紅色蘇河”思政教育、“蘇河行動”志愿公益、“蘇河之聲”文化樂活等系列服務項目,是引領、發展、服務和凝聚黨員群眾的“紅色”服務空間,成為依水而建、向水而生、因水而美的濱河黨群服務陣地新典范。
程凱介紹道,近年來,北站商務樓宇陸續交付,在推進城市更新過程中,北站街道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以黨建引領,持續推進“支部建在樓上”,做好商圈黨建、樓宇黨建,目前也正在探索蘇州河畔黨建的創新實踐。
關注“白領、白發”人群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位于北蘇州路1056號底樓的北站街道社區食堂緊鄰蘇河灣濱水步道,在靜安大悅城商務區范圍內,是北站街道的中心區域,周邊有晉元、三生、永順、文安居民區,轄區范圍內又有四行天地、JK1933兩個創業園區。
程凱介紹道,根據場地的實際特點,社區食堂貫徹“白發+白領”雙贏的理念,將其打造成能夠滿足社區內不同人群就餐需求的平臺。
社區食堂秉持“五心”理念
街道資金全力支持,老人對社區食堂有“信心”;引入專業管理團隊,老人對菜品質量“放心”;確保全天候供餐,老人對日常就餐能“省心”;構建安全支付體系,老人對付款方式“安心”;兌現民政部門承諾,老人對惠民政策感到“舒心”。
同時,社區食堂致力于在菜品質量、支付安全、政策優惠、食堂服務等方面讓社區老人和園區白領感到“信心、放心、省心、安心、舒心”,并將食堂服務“模塊化、多元化、網絡化”,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社區老人及園區白領打造美好的北站“食”光。
串珠成鏈
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生活圈
目前,北站街道共有區域化黨建單位77家,兩新黨組織44個,居民區黨總支12個,依托轄區內商務樓宇(園區、市場)已建立了10個黨群服務站。
街道黨工委以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支點,在功能園區、商圈樓宇、綠地公園等領域,立足供需“精準化”對接,串珠成鏈,聚鏈成網,織密建強蘇河黨群服務矩陣,力求在協上下功夫、在融上用筆墨,不斷激發蘇河灣的濱水活力,形成璀璨明珠,在蘇州河畔熠熠生輝,也為“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程凱介紹道,今年,在綠地公園的蘇河灣綠地黨群服務站也全新亮相,不斷夯實蘇河沿岸黨群服務矩陣,逐步形成蘇河沿岸“15分鐘黨群服務生活圈”,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
街道也將持續以“聚資源拓陣地、聚服務提效能、聚合力促發展”為抓手,不斷提升黨群服務陣地的服務效能,不斷擦亮“蘇河新語”黨建品牌。
過去,北站騰籠換鳥,
現在,北站破繭成蝶。
北站街道黨工委抓住發展的大機遇,探索蘇州河畔黨建的創新實踐,通過黨建工作實現對沿河資源力量的引領、動員、統籌和整合,利用好歷史建筑、革命遺址、工業遺存,打造更多家門口“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間,期待水脈、文脈、綠脈、人脈“四脈”在蘇河灣交融為“鏈”,商貿圈、文旅圈、藝術圈、生活圈“四圈”早日聚合成“蝶”。
記者:郁婷藶
視頻:傅雷、錢堃
編輯:路景斕
美編:王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