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人民銀行11月20日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的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顯示,11月1年期與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0%、3.5%,連續第六個月維持不變。鑒于作為LPR“定價錨”的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利率未調整,銀行凈息差壓力不減,市場對于LPR“按兵不動”早有預期。
LPR報價由央行政策利率和報價行報價加點共同決定。自今年5月LPR報價跟隨當月央行降息下降10個基點后,截至目前作為央行政策利率的7天期逆回購利率再無調整,因此11月LPR報價的定價基礎未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凈息差水平依然處于歷史低點,報價行缺乏主動下調LPR報價加點的意愿。
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1.42%,與上季度持平。
中金公司研報表示,上市銀行息差下行趨勢出現階段性企穩,息差企穩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調、清理手工補息、整頓同業存款定價等負債成本節約措施,以及二季度以來資本市場活躍背景下存款活期化以及存款搬家、向非銀存款遷移帶來的負債結構改善。
“為穩息差、防風險,保持銀行經營的可持續性,近期有關部門也在強化金融機構定價行為指引,約束非理性競爭,貸款定價逐步趨于穩定。”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后續監管引導銀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或更傾向于通過財政貼息、結構性工具、明示綜合成本等來實現。
央行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強調,保持合理的利率比價關系。利率及其比價關系對宏觀經濟均衡和資源配置有重要導向意義。市場化利率體系有效運行,要求各類利率之間保持合理的比價關系。
廣發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林楠在研報中表示,這要求央行通過自律機制、窗口指導等方式規范銀行的存貸款定價,保證存貸款利率能充分體現政策利率調整效果的同時合理定價風險與息差穩定,對應銀行資產與負債利率、不同類型資產收益率、不同風險利率保持合理的比價。
今年以來,央行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最新數據顯示,10月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此外,央行持續引導各地逐步有序加入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目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參與此項工作,惠及數十萬家中小企業,有效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主要受到資金供求關系的影響,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低位下行,說明貨幣條件比較寬松、資金供給比較充裕,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