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經支氣管鏡的肺癌介入技術的逐步發展,今后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無需手術即可完成肺癌治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時悅表示,肺癌介入手段既可幫助完成治療前的診斷,又可以進行治療,其精準、創傷小等優勢,使其逐步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時悅與記者曾姐姐
肺癌是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惡性腫瘤第一位。但無論多么有經驗的醫生、影像學征象高度提示的癌變,最后診斷的金標準還是要獲取組織標本做病理檢測。“醫生必須明確診斷、確定腫瘤分型之后才可以制定方案進行治療。而在以前因為很多技術的局限,很難取得到標本,所以臨床上通常會對高度懷疑的肺癌患者施行手術切除,然后通過病理活檢,確診是良性還是惡性,而經支氣管鏡的介入技術將改變了這一狀況。”據李時悅介紹,經支氣管鏡的介入技術是從我們鼻腔的自然腔道進入到肺部,在導航技術的幫助下精準到達肺部病灶的位置,具有創傷小、安全、高效、并發癥少等優點。
除了診斷上的優勢,介入治療也是未來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隨著導航等多種新技術的加持,以前支氣管鏡不能精準達到肺外周,而現在借助精準導航和各種準確定位技術,支氣管鏡可以準確到達肺外周的病灶,并且進行精準、靶向的介入治療。據介紹,肺癌介入治療包括血管介入治療和非血管介入治療。非血管介入治療主要是指在支氣管鏡、胸腔鏡輔助作用下進行氣道內腫瘤、周圍型腫瘤或者胸膜腫瘤的治療。一個主要方式是經皮路徑,可通過B超的引導進行消融,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用射頻、微波和氬氦冷凍消融。另一主要路徑是經氣道方式,通過剛才所介紹的導航技術,精準到達病灶后采用各種消融技術對腫瘤進行靶向介入治療。而血管介入治療則是經皮膚穿刺血管后插入導管、找到腫瘤供血血管后,將化療藥物和液態栓塞劑混合進行治療,具有藥物劑量低、局部藥物濃度高、高效、低全身藥物副作用的特點。
“對于肺部孤立的結節且沒有手術禁忌癥的,目前手術是首選的。但要是有多發結節或者是病人不適合做手術的,以及手術有禁忌癥的,那就可以用介入的方法。”李時悅透露,按照國家衛健委要求,縣級醫院需要開展支氣管鏡肺癌診斷技術,但按照衛健委的數據,大概只有50%的醫院開展。同時,在治療方面,介入技術屬于四級手術,對硬件平臺、醫生技術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只能在重點醫院開展呼吸介入治療。
“醫療逐步向微創化、介入化的方向發展,腫瘤治療同樣也是這個趨勢。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后許多需要手術切除的病灶通過介入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了,目前已有這樣的趨勢,醫學的發展也是這樣的規律。”李時悅說道。
采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許穎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