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湯湯,川流不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伊通河,靜靜地守護著春城大地
為了找尋“失落”的文明
2017年,在吉林省文物局的指導下
長春市文物局
決定開展伊通河文明探源工程
通過開展一系列
考古調查、勘探以及發掘工作
探究并構建以長春為中心的
吉林中部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
為了配合該項目實施
長春博物館(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2018年4月至6月
對松花江-飲馬河流域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
圍子里遺址
正是此次調查新發現的一處青銅時代遺址
也正是因為這次調查
揭開了一處遺址的神秘面紗
今日起,長春文旅特開設“逆行時光尋古跡”專欄
帶您一同感受考古的力量與魅力
臺地深處掩文明——遺址初現
2018年4月至9月,長春博物館(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農安縣文物管理所,對長春境內飲馬河流域進行了考古調查。
圍子里遺址位于農安縣小城子鄉小城子村,遺址所處村東北的松花江南岸臺地上,屬伊通河匯入飲馬河,飲馬河匯入西流松花江的三角地帶。因遺址地處高地,周圍形成一圈土圍子。因此,當地人稱之為“圍子里”。
上窮碧落下黃泉——深入勘探
2018年秋季,為深入了解遺址的堆積情況,同時為考古發掘做準備,長春博物館(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遺址開展了考古勘探工作。
2019年春天,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長春博物館聯合申報的圍子里考古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聯合考古隊隨即成立。
2020年春季,對遺址所在臺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勘探,初步發現各類遺跡現象230余處,幾乎遍布整個臺地。
熠熠生輝煥新生 ——田野發掘
2019、2020和202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長春博物館(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圍子里遺址先后進行了三個年度的考古發掘。
2019年
總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清理房址、灰溝、墓葬等各類遺跡55處。 本年度出土遺物以陶器和骨器為主,另外還有石器、蚌器和金屬器等。
2020年
總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共揭露房址、灰坑、墓葬、環壕等各類遺跡20處。本年度發掘出土各類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金屬器等200余件,以陶器為大宗,骨器次之。
2022年
總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分東西兩個發掘區,共清理各類遺跡24處。本年度在前兩年度發掘成果的基礎上,對遺址不同區域聚落布局和文化內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通過圍子里遺址的發掘,尤其是遺址內出土的青銅時代遺存,豐富了西流松花江流域考古材料,填補了這一區域青銅時代考古學空白,為研究吉林省中部青銅時代聚落形態和生業方式提供了遵循,也為探索伊通河古代文明發生發展貢獻了考古力量。
(注:以上文中內容僅供參考。最終解釋權等以各主辦單位官方平臺發布為準。)
素材來源:長春文旅綜合整理自 長春博物館微信
來源:長春文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