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普通的基民到成為基金投顧主理人,楊曉磊接觸公募基金已經接近20年,他深感公募基金作為專業機構投資者的深厚投研實力,更傾向于去做基金組合的投資,而不是在二級市場直接選擇個股。經歷過三輪牛熊市場的他,已經構建了一套成熟的基金組合體系,并且目前擔任盈米基金旗下且慢平臺的高級研究總監。
(資料圖)
成為投顧主理人是何感受?近日,《國際金融報》來到盈米基金辦公室,專訪了思維活躍、熱情健談的楊曉磊。他表示,公募基金實現的長期風險收益特征明顯要優于普通投資者,但基金投資也要遵循“逆人性”的邏輯,基金發行市場的火熱和遇冷背后都反映的是人性。
他很看好基金投顧,認為投顧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夠長期為客戶創造利益。
盈米基金且慢高級研究總監楊曉磊
從基民成長為投顧主理人
“我非常熱愛研究基金”,楊曉磊投資公募基金已有近20年,他自稱是一位老韭菜。
2004年,還在讀大二的楊曉磊買了人生中第一只公募基金,從此開啟基金投資之路;2006年,他又買入了第一只股票型基金。從買基金,再到工作,他的職業生涯也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關,先后在會計師事務所、券商研究所、上市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代銷機構工作,目前在盈米基金擔任且慢投研總監一職。
為什么要更加堅定地買基金?楊曉磊表示,曾在2015年加入某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那段公募從業經歷讓他感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專業投研實力,在他看來,股票市場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更適合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來研究。
從2018年開始,他感受到個股的研究難度越來越大,“一個人的力量很難覆蓋眾多行業和個股研究”,作為電視財經節目常客的他發現,散戶希望抓住每一波上漲的熱點,希望他能對每個行業都能研究透徹,“但其實這很難做到”。
經歷了多輪牛熊市場轉換后,他更加堅信基金投資的優勢,2019年開始轉型做基金組合。
“我在2020年3月份用股債性價比的方法算出市場處于較為便宜的階段,對應的資產配置方法就是基金定投,市場跌得越多投得越多。一開始是定投3萬元基金,每逢市場大跌就加倉到6萬元,所以完整地抄到當年3月至4月的底部。持有的基金收益走出了一條上漲曲線。同樣的方法,在2021年初也得到了業績好的印證。”楊曉磊向記者表示。
隨著構建基金組合的模式趨于成熟,楊曉磊選擇再次加入公募基金公司,擔任投顧主理人。彼時,他所在的公募基金公司是第二批拿到投顧試點牌照的機構,于2022年正式展業。
“起初投顧組合的規模只有不到100萬元,我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提升至一個億。”楊曉磊表示,首次探索基金投顧業務的感受是要始終將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得貪勝,要有弱者思維
“我選基金的方法是均衡為主。”楊曉磊表示,“不太喜歡選一個行業主題的‘強者’”,盡管今年TMT板塊漲了不少,相關主題基金短時間凈值大漲,但他更傾向于選擇均衡風格中略偏該板塊的基金,如果基金經理有TMT研究經歷,會是他重點考慮的因素。
他總結出了一套選基金的邏輯:首先,要有弱者思維,不會去做一些強者的判斷,比如接下來什么行業表現好;其次,不得貪勝,短期快速獲取收益的行業背后往往有較大風險;最后,尊重來自市場的反饋,如果市場走勢和自己的想法相反,更傾向于市場是對的。
他喜歡在上班路上聽基金經理的調研內容,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從聲音中了解基金經理的性格特征。相比看盤,他更傾向于關注每天成交額最高的前五六十只ETF漲跌情況,以此來對比自己觀察的基金凈值表現有多大相關性。
“今年買基金的難度比去年大。”楊曉磊感慨地說道,基金收益不佳不是基金經理的問題,是自己選基框架還有缺陷,要不斷改進方法,做投資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反思和認清自己。
事實上,今年基金收益分化明顯,且新基金的發行在5月降至“冰點”。楊曉磊認為,回顧歷史,新基金每一次發售規模的底部和頂部都相似,??背后反映的都是人性。
“為過去一段時間漲太多??且不可持續的凈值曲線買單,是買基金很大的一個風險。”?經歷過三輪牛熊市場的洗禮,楊曉磊認為,投資者買基金虧損的原因都很相似,都在市場熱情高漲的時候買進去,很多投資者買行業主題基金肯定不是買在底部,而是看到過去一段時間賺了很多錢才買進去,很多時候都是在高位買入。
但此時也不必過于悲觀,他表示,目前(指2023年6月8日)按照股債性價比的方法,權益市場的估值相比2020年3月份還要便宜。
投顧是尋找合適的同路人
除了選基金,如何把“顧”落實也是楊曉磊作為投顧主理人的重要工作,“三分投、七分顧”這是盈米基金的投顧理念。
楊曉磊不僅是一位投顧主理人,他還是一位有著眾多粉絲的基金博主,性格開朗、思維發散的他經常會和粉絲互動,除了聊基金,他還會聊自己喜歡的NBA和歐冠比賽。
“我經常在群里和客戶聊天,但我不太會迎合他們,因為投資是‘逆人性’的。”楊曉磊表示,“顧”最難的部分是如何與客戶溝通,但普通投資者更喜歡聽一些預測市場的分析,這確實是一些互聯網大V抓取流量的做法,但他從來不去碰。
在他看來,基金投顧本該是一種雙向匹配,主理人和投資者都應該尋找合適的同路人。主理人和投資者之間互動頻繁以及用戶黏性較高,這使得他的社群運營生態變得更加良好。
目前基金投顧市場魚龍混雜,楊曉磊認為,基金投顧組合是和用戶的利益綁定的,主理人必須??知行合一,將自己的真金白銀投進組合。
基金投顧未來規模會超FOF
基金投顧產品常被拿來與公募FOF做對比。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FOF規模合計1986.54億元。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基金投顧服務資產規模1464億元。僅以規模對比,二者差距在500億元左右。
FOF是一種基金中基金,與投顧組合一樣,投資標的主要以公募基金為主。從管理產品的角度來看,楊曉磊看來,基金投顧背后的主理人比較生活化,能夠讓投資者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在與其交流。
從投資方法論來看,他認為,二者本質區別不大,且有競品的關系,“FOF算是公募基金條線中銷售難度比較高的一類產品,牛市缺乏彈性,熊市很難獲得絕對收益。但FOF是一個長期確定性更強的產品”?。
楊曉磊認為,目前基金投顧的難點在于,沒有渠道的首發和代銷,很可能會演變為一個靠流量偏少的基金公司直銷渠道,以及持續營銷的互聯網代銷渠道售賣的“類FOF”產品,“因為目前部分代銷機構會傾向于賣網紅或者賽道主題基金”。
但從長遠發展看,楊曉磊認為,基金投顧的規模會超過公募FOF。
看好個人投顧IP
基金投顧市場在規范化的道路上迎來了重要轉折。6月9日,證監會就《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要強化對“顧問”的引導和監管。
“目前基金投顧趨向去中心化,受客戶長期信任的個人IP或許會成為主導的經營模式。”楊曉磊表示,“不占領客戶心智的基金投顧規模是沒有意義的,不建立在‘長期為客戶賺錢’基礎上的投顧規模也是沒有意義的。”
在楊曉磊看來,投資是“逆人性”的。作為投顧主理人,他注重長期為客戶創造利益,同時也強調投資者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從不迎合客戶,喜歡真實,不貪圖勝利,這是他的投資理念,也是他的人生哲學。
記者:夏悅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