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位于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以“線、帶、面”修復為抓手,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維護了黃河三角洲“河-陸-灘-海”生態系統。
在實踐中,東營市優化過去的陸、海單體區域思維,以水文連通為中心,著力恢復黃河與濕地、海洋的交流,通過開展生態補水、水系連通等措施,修復激活濕地水生態。
圖為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公園。吉翔 攝
在提高補水能力方面,投資6500萬元新建、改建引黃閘口6個。在提高送水能力方面,實施水系連通工程,疏通水系241公里,自然保護區范圍內20余萬畝主要濕地補一遍水的時間從9天縮短到4天。在提高蓄水能力方面,累計修筑、恢復生態堤壩41.6千米,夯實蓄水基礎。近三年,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量連創新高,突破4.8億立方米,保持了濕地良好生境。
在恢復水系循環連通的基礎上,優化過去單目標治理模式,采用“治理”“恢復”相結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為先期任務,結合潮溝疏通提高水文連通性,及時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體化推進恢復海岸帶濕地原生態。
在互花米草治理方面,聯合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范,創新探索“刈割+翻耕”治理模式。近年來,自然保護區內累計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清除比例達99%。
在河流沼澤濕地,科學引進黃河水,科學模擬形成黃河自然漫溢過程,按照生態學要求設置大緩坡和深水區,建設鳥類繁殖島、魚類棲息地;結合下游漫灘補水需水量,系統考慮魚鳥生物關系,設置快速過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環連通、原生濕地保育補水、魚蝦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鳥類覓食筑巢”的生物多樣性濕地。(吉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