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公布新獲獎人的時候,很多科技工作者對諾獎有很深的情懷,有的科技網站提早把諾獎公布的時間表發布出來便于人們第一時間了解動態。然而,10月5日2020年的生理學/醫學獎公布,可是不但像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盛頓郵報》、CNN這樣世界著名的報紙電臺網站不作重要新聞,連著名的《科學》雜志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作報道。這說明諾獎的影響力已大大下降,甚至有一些專家認為諾獎已經過時了!
為什么諾獎已經過時了?首先,時代不同了!一百一十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學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對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這些科學諾獎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使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讓諾獎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二十一世紀與過去大為不同,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遠遠大于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現在的社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已經不是人們精神寄托的重要載體,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非常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遺囑要獎勵的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諾獎科學獎也好,文學獎也罷,真的對人們工作與生活無關緊要。可能有人不同意,那我問下,你能說出幾個去年或前年諾獎得主的名字,或者其得獎的原因?
第二,諾獎即令是在科學領域,這幾個學科也不是對人類影響最為重要的。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重要的指標。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SDGs,從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提出促進人類社會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指出了全球當前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范式的挑戰。但是,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Norman Borlaug)在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有專家說進化生物學對人類發展也非常重要,盡管越來越多的化學和醫學獎頒給了生物學家,但從形式上講,諾獎甚至連生物學獎都沒有。可能有學者又會說科學家研究的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來提出不同意見。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是與社會需要一致的!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第三,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有限。諾獎做不到獎勵前一年或者近期對科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后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已是97歲高齡,這比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96歲獲獎年齡紀錄還高。生命末期高齡科學家還能為科學發展做貢獻?而且,《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后,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三分之一,十年內又會下降27%。從這個意義上說,諾獎并沒有達到刺激科學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這里引出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伴有重大物質和精神利益的重大科技獎勵對促進科技發展究竟有多大正面作用?我知道不會有一致的答案,但真的非常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不同層級的科技獎勵,真的對科技進步很有益處嗎?科技獎勵與以理性、實證為核心,維護真理,反對權威的科學精神是不是矛盾?
最后,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貝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三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獎,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世界科學家和資深科學家中,女性分別為28.4%和11%的狀況不相符。而非白人男性獲諾獎的比例,與他們在世界科學家的比例就更不一致了!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只有14位是黑人,從來沒有一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科學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而受到一定的非議。
總之,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喬布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道,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圣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因此,諾獎怎樣改革,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項目和評獎的程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否則,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獎項,可能會被人們遺忘!(作者: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王元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