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區別
1、形態特征區別
大黃魚的魚體長,體表魚鱗光滑,頭大而側扁,體背灰黃色,小黃魚體型較小,腹部呈白色,腹鰭為黃色,背鰭灰褐色,外形和大黃魚類似,只是長度比較小。
圖片
2、分布范圍區別
大黃魚分布在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沿海地區,而且黃海和東海也是大黃魚的主要生產區域,山東、河北、廣西等地養殖小黃魚,分布比較廣泛,養殖效益高。
3、口感區別
大黃魚的肉質比較松散、細碎,不過魚刺少,食用滑嫩爽口,口感上乘,小黃魚的肉質緊致,更為鮮嫩,雖然刺比較多,不過口感很不錯,有脆嫩鮮香的口感。
圖片
4、生長環境區別
大黃魚喜歡在生長在含有泥沙的水域,不喜歡有強光,有水流的地方,都會有大黃魚的蹤影,繁殖的時候,還會到附近的河口處進行,產量十分驚人,小黃魚比較喜歡溫暖性氣候,生活環境復雜,一般喜歡成群結隊的移動,在底層進行生長,生長繁殖能力強。
5、繁殖方式區別
大黃魚的產卵比較多,一般產卵深度不會超過20米,水溫到達15-17℃的時候,就是大黃魚的產期,小黃魚在春季產卵,水溫18℃的時候,即可產出魚仔。
大黃魚為什么那么貴
01差點滅絕的大黃魚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而我國的黃海和東海是大黃魚的主要分布區,它們是一種常見且數量眾多的魚類,但是這只是在以前,由于大黃魚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比較受歡迎的食用魚,所以它的捕撈量也是非常高的。
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也是大黃魚主要的產卵地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每年僅僅從舟山漁場捕撈的大黃魚就多達10萬噸。在如此大的捕撈量背后其實是人掌握了大黃魚的特點。
大黃魚是一種可以發出叫聲的魚,它們的叫聲在繁殖期會非常頻繁,這是一種吸引異性的方式,而大黃魚接受同類的叫聲用的是耳石,所以大黃魚有兩塊非常大的耳石。
正是這兩塊大耳石給了漁民啟發,因為耳石大接受聲音的能力強,所以到了20世紀50年代,漁民們發明了一種方法-敲罟(gu),簡單的說就是敲擊綁在漁網上的竹竿,此時發出的聲音能將大黃魚震暈。
這種捕撈方法后來被水中放炸藥取代,原理都是一樣的,這是非常高效地捕大黃魚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會將大黃魚的幼魚也震暈,這樣捕獵等于“絕戶網”。
在每年巨大的捕撈量以及“絕戶”的捕撈方法下,到了80年代,原本一年兩次的漁汛都很難形成了,此時的年捕撈量由原本的10萬噸降低到了177噸(1988年),到了21世紀初,野生大黃魚在東海已經基本銷聲匿跡了。
02大黃魚的“復生”
大黃魚的市場需求大,以前的“絕戶”捕撈法將它們幾乎打撈殆盡,不過好在我國從2000年開始展開了人工養殖,隨著不斷地摸索,技術的逐漸成熟,再加上后來我國設立了大黃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大黃魚的種群數量才開始上升。
與此同時,我國還從21世紀開始每年向東海中放流魚苗,如今的大黃魚野生種群才得以建立,這才有了一網捕撈4000多斤的場面。
雖然野生大黃魚的種群已經逐漸在恢復,但是大黃魚在自然界環境下至少要2年以上才能長到一斤多,想要獲得三四公斤的野生大黃魚,至少需要生長十幾年,再加上大黃魚的需求量一直都比較大,所以野生大黃魚大的個體依然是比較少見的,而這就是大黃魚能夠賣到“天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