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浪潮下,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紛紛布局數字化轉型。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認為,數字化轉型應當更準確地稱為“數據化”轉型,即金融機構運用海量數據來實現高效地獲客、風控和催收等,進而對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
《中國農村金融》:近年來,國有大行的數字化轉型走在前列,引起行業廣泛關注,農信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可以向國有大行借鑒哪些有益的經驗?
向松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先,要明確“數字化”與“數據化”的區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如信用卡的廣泛使用、移動支付的普及等。數字化早已成為整個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之一。所以,數字化轉型應該更準確地稱為“數據化”轉型,即金融機構運用海量數據來實現高效地獲客、風控和催收等,進而對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農信機構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在“數據化”轉型方面,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并沒有太多獨特的優勢。
《中國農村金融》:農信機構應如何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高質量發展?
向松祚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對金融機構而言,無論是個人客戶還是企業客戶,其背后都有龐大的數據。比如,一個儲蓄或貸款客戶背后有很多數據,包括出行數據、財務數據、社交數據、交易數據和其家庭的相關數據,這些都與用戶的金融行為密切相關。
今天,所有金融行業都面臨著重大挑戰。首先,金融機構既要精準服務客戶,又不能像過去那樣提供同質化的產品,這就需要通過模型來有效利用數據。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模型對客戶精準畫像,進而提供精準的產品。通過精準畫像,金融機構也可以預判客戶未來的違約風險。其次,許多金融數據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金融機構需要運用新的技術手段獲取,這種技術既要符合相關法律要求,又要能夠提煉出關鍵信息。最后,金融機構要構建合適的模型,來實現產品設計、客戶畫像以及風險判定。
農信機構如果實現了上述三點,其數字化轉型就可以走上正軌。
《中國農村金融》:農信機構該如何將數字化轉型與公司治理相結合?
向松祚
過去十多年來,監管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幫助農信機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和其他銀行相比,農信機構股權比較分散。過去,農信機構在財務、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不太規范。經過監管部門多年的不斷引導,農信機構在公司治理上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數字化轉型可以優化公司治理。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業務模式的轉型,其本身也是公司組織結構和治理體系的重大變革。
我認為,一個金融機構實現數字化轉型以后,它就不需要非常復雜的公司治理架構,不再需要復雜的層層匯報,因為相關成本非常低。
實際上關于數字化轉型,我更看好中小金融機構包括農信機構在這方面的改變。農信機構內部結構比較扁平化,決策快、行動快,這是它的優勢。在數字化轉型之后,其內部結構將更加扁平,發展也將更快。
《中國農村金融》:農信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有哪些?
向松祚
我覺得相關應用場景非常豐富,但最核心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打通產業鏈,農信機構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通產業鏈,將業務進行串聯,并進一步降低獲客成本;二是滿足特定人群需求,許多新市民和農民對信貸有著特殊的需求,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更好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三是推動鄉村振興,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新業態、新產業正在興起,農信機構可以依托數字化轉型來更好滿足這類企業需求。
農信機構雖然小,但其對鄉村的各類變化卻非常敏感。通過數字化轉型,農信機構可以提供更多的創新產品。在這個領域,農信機構將大有可為。
END往期推薦編輯:李美;視頻:馬力、李皓晨;審校:王崢;審核:王文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