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伴隨地產大周期向下,經濟或已進入“后地產”時代,后續如何演繹、驅動來自哪里?中外比較梳理,可供參考。
時代之變:經濟或已進入“后地產”時代,亟待培育增長新動能
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投資乘數效應的影響已大不如傳統周期。地產投資是傳統周期下經濟的重要驅動之一,鏈條長、乘數效應強,但近年來乘數效應明顯減弱,1單位投資由原來最高拉動2.7單位綜合產出下降至2020年2.1單位綜合產出、2022年大概率進一步下降,使得房地產鏈條占GDP比重或由原來的20%降至當前17%左右。
伴隨地產大周期向下,經濟或已進入“后地產”時代,亟待培育、壯大增長新動能。伴隨人口進入負增長、25-44歲主力購房人群增長放緩等,住宅銷售驅動的地產大周期拐點已現;而結婚和生育意愿下降等,進一步降低購房需求。經濟增長也早開始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培育新動能,但制造業、服務業等非地產驅動領域的內生動能尚弱。
他山之石:“后地產”時代,海外經濟體走出“陣痛”不盡相同
日本經濟進入“后地產”時代,經歷了“迷失的十年”,后來靠政府需求補位、產業升級等逐步走出“陣痛”。1991年日本地產泡沫滅,盡管貨幣迅速轉向寬松,但財政擴張滯后等,并沒有遏住資產負債表衰退。經濟持續低迷下,居民消費低迷,政府加大公共投資、政府消費;同時,通過引導技術創新等培育高端制造,擴大出口競爭優勢。
與日本不同,美國注重遏制地產“次生風險”,依靠消費和服務業雙輪驅動走出低迷期。美國經濟對地產的依賴度不高,但地產下行周期如80年代初、2007年等,引發金融風險,政府果斷采取貨幣寬松、財政兜底等措施降低金融風險對實體的沖擊;同時,寬松的貨幣環境也為居民消費修復、企業科技創新提供等提供支持,推動經濟走出低谷。
海外啟示:遏住次生風險,穩定消費基本盤,創新驅動多極增長
海外經驗顯示,順利過渡至“后地產”時代,中短期需遏住地產次生風險、穩定消費基本盤,中長期推動創新實現多極增長。遏住地產問題帶來的資產負債表收縮,是進入“后地產”時代的關鍵一步;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地產依賴已明顯降低,但地方政府、銀行對地產的依賴非常高,如何避免“縮表”非常關鍵,同時也需穩定消費基本盤。中長期來看,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多極增長,增強抵抗內外部沖擊的能力。
眼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已開始突破,但還不夠抵補傳統動能的減弱;需要以裝備制造為核心打造多極強勢產業,并培育和壯大生產性服務業。電氣機械、汽車、有色等新能源相關行業生產、投資,在過去幾年表現亮眼,但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多支柱的創新產業集群;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需要加強信息服務、商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我國服務業“走出去”深層次參與全球化分工。風險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預期,地緣沖突加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