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魚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密云養殖戶張玉柱,不久前忽然收到來自“985高校”的一紙聘書。記者見到他時,這位51歲“魚把式”滄桑的臉上寫滿欣喜。他粗大有力的手遞過聘書,上面寫著——茲聘請您為我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兼職第二導師……落款處,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大紅印章格外醒目。一位養殖戶,怎么就成了碩士生導師?記者決定去他經營的國家級施氏鱘良種場一探究竟。
(相關資料圖)
張玉柱的課就在魚池旁講。從僅重0.02克的受精卵,到體長超2.5米、重達400多斤的“巨無霸”種魚,他邊走邊說,把25年的養殖心得傾囊相授。學生們緊跟在他身旁,凝神靜聽。
和實驗室里的小鱘魚相比,池中游弋的“巨無霸”讓學生們深感震撼。正聽著課,突然一條大家伙因“陌生人”靠近撲出水面,水花四濺,引得一陣驚呼。“鱘魚本性慵懶,這準是以為我們來喂食了。”張玉柱借著小插曲笑道,“可這些大家伙的捕撈、轉運、取卵,個個都是行業棘手的難題,眼下還只能靠人工。”
“難題能不能成為科研課題?”“如何降本增效?”提問一個接一個,有些問題張玉柱無法當場回答,他也不回避,“我得再請教專家,跟你們一起當學生。”
2000年,張玉柱靠銀行貸款在密云水庫搞網箱養殖。后來,網箱養殖被全面取締,他的魚場幾經搬遷、轉型。最終,他在水庫下游盤活閑置廠房,將基地升級為集保種、研發、實驗于一體的現代化良種場。2024年秋,遍尋全國找合作伙伴的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團隊來此考察,驚喜地發現,這座養殖場的鱘魚種魚保有量高達6000余尾,居全國前列。場長張玉柱更是有著25年的養鱘經歷,養殖中絕大部分的“雷”他都踩過了。
中國農大能助力提升現代漁業智慧化水平,為“國內養鱘高度依賴人工”破題,養殖場也能當學生們的“第二課堂”,雙方一拍即合。北京市智慧農業創新團隊智慧漁業崗位專家陳英義教授說得更直接,“曾經踩的‘雷’,今天都可能成為科研課題,他的寶貴經驗值得給學生們講一講。”
這堂課上,研究生劉振楠和張玉柱顯得格外熟絡。原來今年6月起,劉振楠就把“家”安在了養殖場。他的研究方向是用計算機視覺智能識別并篩選鱘魚壞卵。“張老師憑多年經驗幫我歸納了幾類壞卵的關鍵指征,這是構建識別模型的核心。”劉振楠說。
劉振楠還興奮地告訴張玉柱,“明年畢業,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署名里也將有您的名字!”這“課堂”也正是他突破產業痛點最堅實的土壤。劉振楠坦言,“讓成果應用到實踐中,才是我的價值所在。”
記者手記
給求真務實點贊
當中國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將碩士研究生兼職第二導師的聘書,鄭重交到“魚把式”張玉柱手中時,我們看到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品質——務實。
現實中,碩士論文與實際問題脫節,被詬病為“紙上談兵”時有發生。“唯文憑論”的傾向,也讓導師的頭銜有時更像個華麗的裝飾。近日,江蘇科技大學前首席科學家郭偉被發現學歷造假一事,引發軒然大波。對照來看,張玉柱的受聘,值得我們點贊。
大學聘請一位有著25年實戰經驗的養殖專家,絕不是為了獵奇或湊數,而是“來真的”。“魚把式”導師的價值,不在于發表了多少篇高深論文,而在于他能一眼看出一般人看不出的魚苗問題,能預判養殖的風險,能回答實踐中最具體、最棘手的“怎么辦”。張玉柱不懂計算機,但是個“產業型專家”,在他的指導下,研究生劉振楠的論文能直接應用到鱘魚壞卵的篩選實踐中去,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學問的真諦,正在于能解決真問題。
這份聘書的重量,不在區區一張紙上,而在于它承載的期待:期待教育能更緊密地連接實際,期待更多優質的學術研究能在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把真理放到實踐中去檢驗,這不僅需要學風的重塑,更需要全社會對求真務實大力褒揚。
標簽: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