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王桂霞
網購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銀行工作人員為完成業績竟然也要“網購”?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因為業績考核壓力,一些銀行員工們正在通過“網購”平臺來完成銀行下達的任務指標。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字人民幣注冊都成了商品被明碼標價。商家宣稱,他們有覆蓋全國的地面推廣網絡,花幾十上百元就能完成一個個人養老金開戶指標,開戶數據真實可查。普通人的尷尬在于,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條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
通過“網購”開戶服務,達成沖業績目標,簡單又省事。而且,完成一個開戶指標,只需花幾十塊錢,費用也不高,不用再去耗費精力推廣、拉客。然而,這樣花錢“網購”的開戶方式,并未實現精準營銷,而是在漫天撒網,因為絕大部分的賬戶都不會使用,最終成為了“休眠賬戶”。這對銀行來講并無益處,反而會成為負擔,增加管理成本。
此前,各地銀行在爭搶銀行卡、信用卡、ETC卡等市場時,多次掀起“開卡大戰”,互相比拼優惠政策,給基層員工下達開卡任務,導致產生大量重復開卡、無效卡、休眠卡。如此,統計報表上的數據雖然“好看”,但是這些卡卻不能產生收益,還要消耗管理資源,變成銀行的累贅。所以,近年來銀行紛紛在清理“休眠卡”,以甩掉這個包袱。可以預料,如果對“網購”業績不加以遏制的話,任由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字人民幣注冊等無效開戶,銀行未來將會重演“休眠卡”的尷尬。
自2023今年3月1日起施行《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保監會令2022年第9號)明確規定,銀行保險機構不得允許第三方合作機構在營業網點或者自營網絡平臺以銀行保險機構的名義向消費者推介或者銷售產品和服務。可見,銀行員工通過“網購”平臺來完成任務指標,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可能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罰。而且,此舉繞過了銀行的內部管理規定,也逃避了監管機構的監督,如果得不到制止,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違規行為,破壞銀行的內部管理秩序。
銀行“網購”業績也會誘發信息安全風險,對客戶造成一定的損失。一些不法商家利用銀行員工的業績考核壓力,在線下地推、電商平臺上以虛假宣傳、送小禮物等方式,誘導客戶開戶,騙取大量個人身份信息,埋下了信息安全隱患,進而給盜用信息、非法倒賣信息、電信詐騙等提供了便利,令客戶蒙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銀行作為金融機構,應堅守風險防控原則,不能為了追求業績,而忽視安全風險。“網購”業績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監管、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銀行暴露在各種風險之中,如信用風險、法律風險等。為解決這個問題,銀行需要改變管理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業績考核制度,避免對員工造成過大的壓力,同時加強對員工的合規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的合規意識,確保相關業務推廣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