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全都明白,可還是忘不掉前任。
【資料圖】
人在分手后,常常會陷入“執念”;
總是自我感動,總是自我沉浸,總是營造出一種:“我被這個世界拋棄”的錯覺。
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又為難別人的行為;
常常買醉,逢人便訴說自己的糟糕感情。
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掩飾你“忘不掉前任”的心態。
分手后,如果始終有這些行為,就說明你很難忘記前任。
有一位女士留言。
她在未婚夫的手機里,發現他還保留著前任的很多照片,視頻;
還有兩個人在一起時發的短信,聊天記錄等,全都被他隱藏了起來。
她跟未婚夫從認識到訂婚,也有1年多的時間;
這件事,成為了她心頭的一根刺;
盡管控制著不去想,可她還是沒辦法忍受這樣的存在。
她不希望自己跟對方結婚后,對方心里面想的依舊是前任。
有很多人在分手后,都還保留著與前任有關的記憶。
前任送的禮物,舍不得丟;
前任的照片和信息,舍不得刪;
與前任有關的所有回憶,都收藏著。
越是這樣,就越是無法忘記;
每當看到這些東西,就會“睹物思人”。
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
分手后,有超過8成的人,會在3個月之內偷看前任的社交平臺;
分手半年后,依舊有半數的人,會經常看前任的動態。
當一個人始終放不下前任,他就會想方設法打聽前任的生活。
比如:
跟朋友打聽前任的現狀,有沒有戀愛?有沒有結婚?
自己找各種途徑,去看前任的社交平臺,恨不得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不愿意社交,不會跟朋友分享感情,也不會跟朋友出去散散心;
不會跟家人溝通,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感情經歷。
把自己一個人封閉起來。
依舊按部就班保持跟之前一樣的狀態:工作,生活。
生活很壓抑,情緒始終得不到釋放;
久而久之,他就陷入了分手后的抑郁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
分手后,分享欲越強,社交頻率越高的人,越能更快走出失戀的陰影。
把自己封閉起來,也就意味著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釋懷。
每當你身邊出現了對你有好感,想要追求你的異性;
你都無法做到坦然接受,也不愿意跟對方有太多的交集。
即使對方的付出讓你有些許動搖,可你還是忍不住把他和前任對比。
對比他和前任,誰為你付出更多;
對你他和前任,誰帶給你的好感更多;
對比兩個人的性格,脾氣,工作和家庭等。
越是對比,你越是發現前任好像比他都好。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
能被自己輕松擁有的,往往不想珍惜。
比如說:
你去某家店吃飯,一邊吃,一邊想起你和前任也喜歡來這家店吃飯。
去買衣服,你會想前任喜歡什么樣的衣服;
心情不好時,你會想到前任如何安慰你;
遇到了自己處理不好的事情,第一時間想到前任;
當你在做事情,在生活,大多數時候,你都會忍不住把這些跟前任掛鉤。
前任在你的記憶中,已經影響到了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到這個階段,你對前任的好感,懷念,執念,全都變成了“恨”。
你開始想:
“你為什么要跟我分手?”
“你為什么要騙我?”
“我為你付出這么多,難道你就這么狠心嗎?”
“我現在的生活一團糟糕,全都是前任的錯”
于是,你進入了新的“精神內耗”;
對前任的愛意,也變成了前所未有的恨意。
這導致每當你想起前任,都希望他過得不好;
你幻想著每一個和前任重逢的瞬間,能當面跟他說一句:“沒有我,你永遠也別想過好。”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你已經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阱。
越是想起,越是懷念;
越是懷念,越是意難平。
愛也好,回憶也好,恨也好,都會讓前任在你的腦海里,停留更長時間。
你終于沒能逃過本能的驅使。
你開始主動聯系前任,卑微地跟前任聊天;
一邊分享你們的共同回憶,試圖喚醒前任對你的感情;
一邊討好前任,希望他還能跟你做朋友。
而你的要求,只是簡單地和他當朋友;
不再刪除好友,不需要有什么交集,僅此而已。
當你陷入了這種困局,說明你入戲太深,無法逃脫。
人在分手后,一般會經歷5個階段:
懷疑,否認,憤怒,接受,遺忘。
需要時間,但最重要的是跟內心達成和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