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興安嶺南麓的農林牧交界處,有一座山清水秀的美麗村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這里全年無霜期僅有90天,最低溫度達到-40℃。曾幾何時,受氣候、交通方面條件的制約,西口村一度成為阿爾山市貧困群體最多、貧困程度最深、交通極為不便的地區。2017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大力幫扶下,西口村退出貧困村行列,踏上了一條農牧林文旅融合發展的致富路。
“堅持圍繞一條主線,發揮雙重賦能,構建三大體系”是西口村探索出的鄉村振興新思路。2022年,西口村立足阿爾山市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慢種慢養慢生活”生態旅游發展理念,持續發展鄉村旅游,逐步將西口村建設成為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示范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21年的22657.96元增長到2022年的40681.9元,集體經濟從2021年的24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78萬元。
(相關資料圖)
堅持一條主線:黨建引領
黨的各項建設是基層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有機組成部分。西口村駐村工作隊牢記駐村工作職責,建強村級黨組織,進一步完善“雙書記周例會”制度,豐富主題黨日活動形式,提高“三會一課”工作實效。由駐村第一書記牽頭,組織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社全體干部開展專題黨課學習,打造“西西學黨史”主題黨日品牌,強化同文化和旅游部系統單位主題黨日聯建,以黨建工作加強部系統單位對鄉村旅游工作的指導,實現“黨建+業務”深度融合。
同時,西口村村集體經濟建立突發嚴重困難戶保障機制,協調京蒙協作項目落實西口村主街路燈照明全覆蓋,爭取中國工商銀行年利率4%的信用貸款幫助村民發展產業,為困難大學生爭取勤工儉學崗位不讓一名學生掉隊,為西口村在京務工人員協調爭取1000元京蒙協作津貼……扎實為群眾辦理小事、好事、實事120余件。
通過一系列舉措,切實增強了黨員干部的使命感、責任感,凝聚起了群眾對黨員干部的親切感、信任感。
發揮雙重賦能:“文旅+”“數字+”
作為一支年輕的駐村工作隊伍,西口村駐村第一書記黃玉洋和同事一來到西口,就把年輕的活力與視野融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
2021年以來,在文化和旅游部協調下,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組織11個團隊近200余名師生在阿爾山市西口村創作完成2200平米主題不同、風格各異的墻繪和190余幅自然、人文風光寫生作品。墻繪創作期間,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直播分會分兩批組織14家會員企業和多位主播直播宣傳,抖音專門設置“藝術墻繪dou起來”欄目,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400萬。墻繪完成后,眾多網絡主播及過路游客紛紛前來西口村打卡,西口村的社會知名度有效提升。
同時,西口村將西口的文化特色進行凝練,設計了以西西為主的一系列旅游動漫形象,成為西口村新晉的“代言人”。“西西”的形象是以農區的土豆、林區的松果、白樺樹,牧區的蒙古帽元素綜合設計,生動描繪了西口村農牧林三區節點的地域特色,“西西”樂呵呵、慢悠悠的個性,體現出西口村“慢種慢養慢生活”的生態旅游發展理念。
在此基礎上,西口村還開發了“西西”系列衍生產品,包括人偶服、玻璃鋼形象,微信表情包,《慢西西的童話生活》系列繪本、抱枕、胸章、筆記本、冰箱貼、T恤衫、手機殼等,目前均已上線銷售,讓更多的人通過“西西”及其衍生產品,知道西口村、了解西口村、喜歡西口村。
為扎實鞏固西口村脫貧攻堅成果,展現西口村民、居民的幸福生活,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明水河鎮舉辦“書香筑夢,童畫西口”繪畫藝術比賽。比賽以“幸福西口村,孩童夢想城”為主題,國內知名表演藝術家、演員霍青、曾志華、王雷、李小萌等為活動錄制祝福。活動期間,共計收到阿爾山市明水河鎮小學生畫作30余幅。通過小朋友的畫筆,真實生動展現明水河鎮、西口村在脫貧攻堅后,人民生活水平、精神面貌發生的重大變化,充分借助公益孵化鄉村美育教育,推動鄉村振興。
此外,西口村積極推廣數字鄉民,助力集體經濟。去年,西口村在拍賣平臺共計發行數字藏品2022份,受到廣大藏家熱烈支持,全部售空。據了解,購買數字藏品的用戶能獲得村委會授予的“數字村民”榮譽稱號,一年內“數字村民”到西口村旅行,可以在西口村村民大食堂品嘗特色美食,體驗民風民俗,并領取“榮譽村民”證書。
通過此種方式,進一步提升西口村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西口村為更多人所了解、熟知,從而探索出一條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構建三大體系:民宿、農副、人才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內生驅動。要想保持產業發展活力,打造有序健康的產業生態基礎保障與人才梯隊建設必不可少。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西口村著力構建“旅游基礎完善、農畜示范提升、農畜示范提升”三大體系。
“我們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做好發展鄉村旅游基礎工作。”黃玉洋介紹。近年來,西口村以打造內蒙古自治區丙級民宿為契機,改造建成14個房間和1個公共空間,圍繞西口村農林牧三區特色,更好滿足廣大游客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2022年6月,西口村幸福院民宿獲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丙級民宿。
同時,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協調下,村委會委托北京專業公司編制西口村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文化建設規劃,為西口村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指導和遵循。在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餐飲品牌“西口十八碗”的基礎上,推出西口旅游品牌“十八系列”。西口十八款(農副產品)、西口十八景(人文、自然景觀)、西口十八表情(微信表情)成為游客來西口休閑打卡的“金招牌”。
在水草豐茂的美麗西口,肉牛養殖是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駐村工作隊根據西口村庭院經濟實際情況,依托京蒙協作資金,累計投入301萬元,購買152頭西門塔爾肉牛,通過分包到戶的模式進行養殖,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的升華。不僅村民致富有熱情,村集體收益有保障,同時也提升了西口村“兩委”干事的動力。
據了解,村民承包村集體的牛肉進行養殖,利用自家庭院種植青貯玉米飼料,生產牛犢歸村民所有。肉牛產權歸村集體所有,每年收取穩定租金,帶動村域庭院經濟整體發展。通過分包到戶的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村干部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特別是推動積分銀行的實行,有利于營造全村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
在提升旅游質量方面,西口村積極培育旅游人才,大力實施雁陣計劃。一方面,培養頭雁,依托相關院校培訓培育優秀餐飲、旅游服務人才。另一方面,凝聚歸雁,吸引人才“鳳還巢”,對有能力、有想法、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的能人,作為本地對接其他地區的橋梁,幫助開拓文創、農副產品的全國市場。
同時,培養鴻雁,重視發揮“土專家”“田秀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建立鴻雁人才示范區、示范戶,讓農民群眾看著學、跟著干。聯系專家開展非遺柳編技藝傳承培訓,駐村工作隊和西口村村社共同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余次,覆蓋300余人次,把人才的經驗和智慧,轉化成為生產能力,助推鄉村振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