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戈是干什么用的
《淮南子·原道訓》:“禹知天下之叛,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引申為重修于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干戈:兵器,借指戰爭或者爭斗,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友好,故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說。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時期就有玉戈出土,作為非實用性的禮兵器,其后流行于商、周兩代。因玉質堅脆,無法將玉戈用于實戰搏擊,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是什么樣的
玉戈的形制演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崗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為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長度在1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商早期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南陽獨山玉玉戈,呈扁平狀,長30.2厘米,援寬6.6厘米—6.9厘米,厚0.5厘米—0.7厘米,青色,局部有侵蝕。雙重內,內中部有一單面鉆孔,孔與援之間有若干道平行的淺刻弦紋,并有安柄痕。援一面平直,一面略斜。雙面刃,刃與援面間有分界線,每面刃的中部都有一細而工整的凸棱。戈鋒尖銳,鋒與刃交接處逐漸增厚形成弧形。